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外国传教士曾在广州开办过几所教会学校,不仅学生数量少,而且时间短促,影响不大。 真正称得上近代化新式学校的是从1864年创办第一所外语学校——广州同文馆开始的。这是洋务派在广州所办的第一件较重大的洋务事业。
背景
清廷的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訢,鉴于签订条约与办理外交事务时,没有精通外语的人才而备受欺蒙的现实,便上奏朝廷,于1862年8月,在北京开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紧接着,洋务派另一首领李鸿章又上书要求在上海、广州亦如法炮制。 他说:“惟是洋人总汇之地,以上海、广州二口为最。种类较多,书籍较富,见闻较广,凡语言文字之粗者,一教习已足;其精者,务在博采周咨,集思广益,非求之上海、广州不可。”①清同治二年二月初十(1863年3月28日)上谕批复,着令“广州将军等查照办理”②。广州方面接谕后认为:“学馆之设,教育人才,期于晓畅翻译,通彻中外事理,以备缓急之用,洵[xún]属及时要务。”③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广州同文馆终于在同治三年五月三十日(1864年6月23日)建成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