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政

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
王思政(生卒年不详),字思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东汉司徒王允之后。[1]王思政形貌魁伟,有计谋,初任员外散骑侍郎。[2]早年参加北魏平定北方六镇之乱,后被平阳王元修收为幕僚。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击败尔朱家族,立元修为帝。王思政受封祁县侯,为武卫将军。王思政受到元修重用,拜使持节,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
永熙三年(534年),元修和高欢关系破裂,王思政劝元修投奔宇文泰,元修深表同意。[1]但是,元修投奔宇文泰后不久即被杀。作为元修的心腹,王思政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宇文泰的信任。大统四年(538年),东、西魏爆发河桥之战。王思政亲自下马率众杀入敌阵,挥舞长槊左右横击杀敌甚多。逐渐深入敌阵,这时,王思政的随从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昏迷过去。因为王思政性格节俭,不好奢华,临阵总是身穿破旧衣甲,敌军没有把他从下级军人的尸堆中辨认出来,这才幸免于难。西魏大统八年(542年),东魏高欢进攻西魏,王思政率军防守玉壁,经过九天激战,击退东魏军,因功升任骠骑大将军。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东魏侯景叛变。王思政时任荆州刺史,趁机占据战略要地颍川,被加封为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大统十四年(548年),东魏大将高岳等人围攻[yǐng]川。王思政坚守城池,不断击退东魏军,并杀死慕容绍宗、刘丰生等东魏大将。大统十五年(549年),东魏大将军高澄亲自出征,终于攻克颍川。王思政自杀未成,被东魏军俘虏,但深受高澄敬重。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授予其都官尚书、仪同三司的职务。王思政死后,北齐追赠其为兖州刺史。[3]

人物生平

效忠孝武

王思政容貌魁伟,胸有谋略,初入仕途便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后来,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人在关中作乱,王思政随北海王元[hào]率军征讨,并参与军中谋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