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尔谟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1
2
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英语:Anselm of Canterbury,1033年—1109年,又译“安瑟伦”)是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神学家。安瑟尔谟最重要的思想包括“补赎说”、在神学和哲学的关系上主张信仰应该寻求理解、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等,其最重要的著作包括《独白》《宣讲》等。安瑟尔谟因其在神学和哲学上的贡献,被尊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经院哲学之父”。[1]
安瑟尔谟出生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小城奥斯塔(Aosta)的一个贵族家庭。他青年时期离家来到诺曼底的贝刻修道院,在那里成为隐修士并于1078年成为贝刻修道院的院长。1093年安瑟尔谟被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在担任主教期间,为了维护教会权益,他与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发生冲突并两次流亡,最终在返回英国后,于1109年4月21日去世。[3]
安瑟尔谟最重要的作品包括《独白》《宣讲》《上帝何以化身为人》等。[1]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安瑟尔谟在神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信仰应该寻求理解”,试图通过理性论证的方式来证明上帝存在,在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2]在关于上帝本性的问题上,安瑟尔谟认为神是单纯、无时间性、不会改变,神没有限制、身体、肢体或感情。安瑟尔谟还反对当时流行救赎理论,认为救赎理论亵渎了神的神性。他据此提出了“补赎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神的荣耀得到完全的满足,并且维持宇宙的道德秩序。[4]
安瑟尔谟对于后世的哲学和神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关于信仰和理性的主张确立了经院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中世纪哲学开辟了新的方向。他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直到现代依然被哲学家讨论,他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种肯定不仅复兴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话题,而且为可知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5]此外,安瑟尔谟的补赎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救赎模式,几乎完全取代了罗马天主教神学的赎罪理论,对基督教神学影响深远。[4]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