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

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辩论会
鹅湖之会,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辩论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初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由婺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出面邀集,旨在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学术争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1]
淳熙二年(1175年)初夏,吕祖谦在结束福建之行后,朱熹送吕祖谦回浙江。途中经过江西上饶的鹅湖寺时,吕祖谦邀请了陆九龄和陆九渊兄弟前来会面,想要居中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六月初,陆九渊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会上主要围绕治学方法展开辩论,朱熹主张“道学问”和“即物而穷其理”,即从泛观博览和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和“先发明本心”,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工夫。朱讥陆为“禅学”,“便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狂妄自大者;陆讥朱是“老氏之宗旨”,学说上太“支离”。双方一连辩论三日,不仅没有达成共识,反而明确了“理学”与“心学”的分歧所在。最终,双方都未能说服对方,不欢而散。[1][2][3]
鹅湖之会后,朱熹和陆九渊都对各自思想进行了反省和修正,推动了理学的发展。为纪念此会,理学门徒建立了鹅湖书院,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此外,这种非官方性质的学术交流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学术讨论的范例,促进了中国学术从宋到清的延续和变迁。[4][5]

合会之因

彼时朱熹、陆九渊二人名声皆传于四方,并形成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两个学派。两个学派虽同属儒学,但在治学、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而吕祖谦在哲学上具有兼容朱熹与陆九渊的特质,善于吸纳各学派的精华,兼取诸家之长。此外,吕祖谦与朱熹交往甚密,二人在思想上趋于一致。而吕祖谦对陆九渊有识遇、提携之恩,且对其赞赏有加,称“此人断不可失”。因此,吕祖谦想要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学术争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