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

唐代官员、诗人
徐放,字达夫,唐朝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后迁居河南,是徐知仁的孙子。他在宪宗元和初年担任祠部员外郎,后被武元衡征召为从事。入朝后担任屯田员外郎,后被任命为台州刺史,再转任衢州刺史。徐放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还精通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徐偃王庙碑》以其楷书风格而闻名。[1][2][3][4]

人物生平

徐放,唐营州人,字达夫,徐知仁孙。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性格爽朗谨慎,平时生活有规律,他很爱读书,儒家经典著作和史书,他无一不知。在徐放年过十五岁后,河南尹严郢对他非常赏识,上表推荐他担任河南府参军事,并改任河清尉。徐放的仕途逐渐步入正轨,他在未满考核期限时被敕命为京兆府功曹参军,后升任尚书祠部员外判度支案,再转任屯田员外郎。在台州刺史任上,他任职六考,后改任衢州刺史。在衢州,他公正地分配公赋,并关心灾民,官吏不敢欺瞒他,百姓也从中受益。他在治理龙丘县簿里溪的水患时,经过多次勘察,估算了工程和费用,最终花费较少。中书舍人卫中行为此特别为他撰写碑文,以表彰他的功绩。元和十二年(817年),徐放突然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他的最终职位是朝散大夫、使持节衢州诸军事守衢州刺史、上柱国。[2][4]

个人作品

徐放巧于文章,擅长书法,他所写的《徐偃王庙碑》很有楷书的典范。他的诗歌作品包括《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和《漳州》。前者收录于《全唐诗》,该诗如下: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鹊惊初泛滥,鸿思共裴回。远月清光遍,高空爽气来。此时陪永望,更得上燕台。这首诗是徐放在任剑南节度使史时,作为武元衡幕僚所作,创作于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后者收录于《全唐诗续补遗》卷六、出自《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一,其创作时间应在元和六年(811年)左右。[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