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
---|---|---|---|
1 | 楚国公主 | 姐姐 | 宝庆公主(1070年—1072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二女,母张淑妃。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封宝庆公主。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去世,[3]年三岁,追封吴国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追封为楚国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恪长帝姬 |
2 | 淑寿公主 | 姐姐 | 淑寿公主赵氏(1074年-1111年),后称唐国贤穆长公主。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三女,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初封淑寿公主,宋哲宗即位,进封温国长公主。历改曹、冀、雍、越、燕五国。政和元年(1111年)十一月去世,追封唐国长公主,谥号“贤穆”。宋徽宗改公主为帝姬,改封贤穆长帝姬 |
3 | 潭国长公主 | 姐姐 | 潭国长公主赵氏(1079年-1108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四女,生母为宋贵妃。元丰二年(1079年)出生,其母宋氏由婕妤进封充媛。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封康国长公主。绍圣四年(1097年)改封定国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遇。历改韩、鲁、陈、郓四国。大观二年(1108年)六月去世,享年三十岁,追封潭国长公主,谥号“贤孝”。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孝长帝姬 |
4 | 潞国长公主 | 姐姐 | 潞国长公主(1080年-1084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六女,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去世,年仅五岁,追封莘国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追封为潞国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 二月,改封贤穆长帝姬 |
5 | 延禧公主 | 姐姐 | 延禧公主(1067年-1078年),后称周国淑怀长公主。宋神宗赵顼嫡长女,母向皇后。熙宁元年(1068年)三月,封延禧公主。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壬戌去世,时年十二岁,追封燕国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追封为周国长公主,谥号淑怀。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淑怀长帝姬 |
6 | 郓国长公主 | 姐姐 | 郓国长公主(1079年-1085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五女,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去世,年仅七岁,追封惠国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追封郓国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康长帝姬 |
7 | 兖国长公主 | 妹妹 | 兖国长公主(1085年—1090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九女,母为惠穆贵妃武氏(武贤妃)。生于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庚戌,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宋哲宗封为嘉国长公主。元祐五年(1090年)正月壬辰去世,追封蔡国长公主,年六岁。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宋徽宗追封为兖 国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和长帝姬 |
8 | 邠国长公主 | 妹妹 | 邠国长公主(1082年-1085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八女,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宋哲宗封为沂国长公主。同年十月去世,年仅四岁,追封邓国长公主。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宋徽宗追封为邠国长公主。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贤宜长帝姬 |
9 | 徐国长公主 | 妹妹 | 徐国长公主(1085年-1115年),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十女,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初封德国长公主,历改庆、益、冀、蜀、徐五国。崇宁三年(1104年)十二月,下嫁潘美之曾孙左卫将军潘意。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宋徽宗改公主为帝姬,改封柔惠帝姬。政和五年(1115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三十一岁,追封贤静长帝姬 |
10 | 赵桓 | 侄子 |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封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封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被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赵桓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靖康 元年(1126年),金兵攻打北宋,军民要求抵抗,赵桓虽然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及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次年(1127年),赵桓与其父宋徽宗同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 |
11 | 赵桐 | 侄子 | 赵桐(1121年 - ?),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九子。生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十一月赐名为赵桐,并授封保庆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的官职,封为仪国公。经历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时七岁。靖康之变后,与父亲宋徽宗、皇兄宋钦宗·赵桓等人一起被俘北上,四起北行,押往金国。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与宋徽宗等人一起被迁徙到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最后于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与宋徽宗等人一起被迁徙到金国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赵桐的去世时间、 以及亲生母亲是谁,史料都没有记载 |
12 | 赵楧 | 侄子 | 赵楧(1115年—1127年3月29日),宋徽宗赵佶第二十五子,母为明节皇后刘氏。生于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六月。九月赐名为赵楧,并授封检校少保、武安军节度使的官职,封为惠国公。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三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安郡王。经历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时十三岁。靖康之变后,与父亲宋徽宗、皇兄宋钦宗等人一起被俘。于同年二月十五日,宋徽宗等人北上之前,在金朝国相完颜宗翰驻扎的青城营寨的斋宫中去世 |
13 | 赵朴 | 侄子 | 赵朴(1109年 - 1123年),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三子。母亲是乔贵妃。生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五月。八月十三日,赐名为赵朴,并授封镇洮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官职,封为雍国公。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正月,改封检校太保。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二月,改封静难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华原郡王。于同年去世,时年十五岁。最后宋徽宗追封赵朴为仪王 |
14 | 赵构 | 侄子 |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3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母为显仁皇后韦氏。赵构在徽宗时历封蜀国公、广平郡王、康王。钦宗时,金军第一次南下并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他一度入金营为质。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二次南下之际,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折返,驻节相州,受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不久,靖康之变发生,东京失守,他辗转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在金军进逼下,他南徙扬州、建康、杭州、越州等地,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称行在。在此期间,他一面任用岳飞、韩世忠等抵抗金军和伪齐,一面任用汪伯彦、黄潜善、秦桧等负责对金媾和,最终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达成“绍兴和议”,以放弃旧疆和对金称臣纳贡为代价,奠定了南宋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偏安局面。同年,削诸将兵权,并杀岳飞,此后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颐养天年。赵构驾崩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葬于永思陵。他精通书法,善真、行、草书,引领南宋书风。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概述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高宗坐像轴》 |
15 | 康淑帝姬 | 侄女 | 康淑帝姬(? - 1109年)赵氏,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十女。母亲是懿肃王贵妃。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二月,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之前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