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

明朝末代皇帝
朱由检(1611年—1644年),字德约,汉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末代国君,年号崇祯[1][2][3]
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五年后,明熹宗因病逝世,朱由检继承皇位,改元崇祯。朱由检继位后,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励精图治,渴求人才,厉行节俭,想要挽救明朝的颓势,但他任人多疑,频繁更换内阁大臣,又以重典驭下,导致群臣离心离德。朱由检在位期间,内有农民起义军叛乱,外有后金军时常进犯,加之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朱由检亦无力回天。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陷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而亡,终年34岁,李自成将朱由检及皇后周氏葬于田贵妃的墓中。清朝建立后,将其庙号定为明怀宗,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改葬于明思陵[1][2]
朱由检将亡国归因于“诸臣误朕”,后世学者多对朱由检的勤于政事和勤俭节约进行了肯定,但也指出他存在不听劝谏、急躁多疑刚愎自用等性格缺点,并且朱由检在用人上出现了很多失误,如用人摇摆不定、后期崇信宦官等,最终无法扭转历史的发展趋势。[2][4]

人物生平

少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