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弦河-快懂百科
调弦河是著名的荆江四水(长江入洞庭湖之支流)之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东部,北起调关镇之西的调弦口,南接湖南华容河(“沱江”),流经洋河渡、万庾、县城、潘家渡,于旗杆咀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1679.8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1128.8平方公里。[1] 得名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俞伯牙乘舟自楚都(郢城)东下,因避风雨在此临时停泊。晚上闲来无事,他不由抚琴而歌,开始一曲意在高山之律,樵夫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接着他又弹了一曲意在流水之律,子期则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于是大喜过望,遂与子期结为莫逆之交。两人便在此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名。民间传说此地就是俞伯牙抚琴调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为“调弦口”,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在他坟前将琴摔碎,断裂的琴弦就成了调弦河。 形成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大将军杜预为平吴定江南,大举动用民力在此修建运河。当时北方军队欲进入洞庭湖,只有岳州洞庭湖口一条水路。而洞庭湖口风大浪急,险象环生,且自荆州而下路途遥远,于是襄南大将军杜预不得不思考另辟一条路径。通过深入民间调查,他们发现洞庭湖北岸有一条名叫沱江(今华容境内)的河流与长江干流十分接近(但不连通)。人们看到:如果将沱江与长江贯通,则 可大大缩短自荆州入洞庭湖的路径(不必绕道洞庭湖湖口),并且相对安全隐蔽且利于航行。经过权衡,杜预毅然下决心开凿了此运河。因其进水口地处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地,故取名“调弦”,后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