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提出的理论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出。即当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利率已经降到低得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形成一个预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这使得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不管发行多少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不愿意消费和投资,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货币政策失灵[1][2]
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理论中的利率指的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是资产市场利率,即有价证券收益率,而不是银行存贷款利率。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资产市场利率简称市场利率或利率。[1]

定义

流动性陷阱
推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