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

一种医学检查的成像技术
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又称磁共振成像技术,[2][5]是一种基于外部磁场作用下使用无线电波激发质子的成像技术,[6]是检查软组织的最佳手段。[7]
1978年2月,Siemens开始研发MRI设备,这个小组研发出第一台MRI原型机的场强为0.1T的可以容纳全身的磁共振成像系统。1980年9月,磁共振成像设备对第一批患者进行了扫描。次年,工程师们提高了MRI系统的图像质量,第二台磁共振设备组装成功,使用了0.2T的磁场强度。此时,图像已经可以检测出头部和腹部的肿瘤,以及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改变。随着更高场强磁体的出现,第三台设备使用了0.5T的磁体,随后Siemens开始开发1.5T磁体。2015年,MAGNETOM Skyra 3.0T上市,它的出现开启了磁共振的多层成像时代。[2]
磁共振检查的适应证有脑内血管病变、颅脑肿瘤、脊髓病变等,[3]禁忌证包括心脏起博器、人工耳蜗患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等;[1]检查方法主要有普通MRI扫描、MRI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波谱分析;MRI图像特点包括灰阶成像、流空效应、三维图像等;脉冲序列有自旋回波序列(SE)、部分饱和序列(PS)、反转回复序列(IR)三种;主要参数包括人体组织参数和技术参数,其中技术参数有成像平面、层厚、矩阵大小等。[4]

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