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猪草

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
1
4
《打猪草》,又名《偷笋》《扳竹笋》《双撇笋》,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之一,据说为二十世纪初前后由农民与窑工运用民歌,以宿松县崔家坪的一件真人真事编演而成。[1][2][3]
《打猪草》讲述了农村姑娘陶金花打猪草时,无意中折断两根竹笋,被村童金小毛看到,误认为陶金花偷笋,双方产生争执,经解释后误会消除,金小毛遂送陶金花一篮笋并送她回家的故事。剧中穿插一段“对花”歌舞,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2][3]
《打猪草》是一部生活喜剧,它情节简单,表现了农民群众对日常劳动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劳动成果分外珍惜的美好心理。表演中贯穿了欢快的歌舞形式,以及清新跳跃、亲切流畅的唱腔旋律。[6][5]
《打猪草》是黄梅戏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被挖掘整理并迅速产生影响的传统剧目,也是黄梅戏早期演出的“七十二折小戏”之一。1952年,该剧目由郑立松、严凤英等人整理,严凤英和丁紫臣于11月在上海演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评价最高的剧目。[7]随后上海大公报》第一次正式使用了“黄梅戏”替代了“黄梅调”,称呼这种来自安徽农村的戏曲。[4]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二等奖[8]音乐家贺绿汀也撰文赞扬此剧“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音容笑貌和朴实、勤劳、欢乐的思想品质”。[1]

剧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