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会议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对时局主张中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权。孙中山在1924年11月10日发表的《北上宣言》中,亦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19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加国民会议运动,促成国民会议的召开。在国共两党的号召推动下,全国人民纷纷响应,掀起了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的高潮。上海广东、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3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到会代表二百余人,代表二十余省区,一百二十多个地方国民会议促成会。

背景

经过民国初年北京政局的一连串混乱,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的声望日减,尤其是曹锟贿选的发生,更是让国会一落千丈,人称“猪仔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国会的呼声高涨,召开国民会议几乎是当时各派政治势力都曾提出过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从1923年起曾多次呼吁召开国民会议,实现统一及和平建设。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放弃护法立场之后,也明确提出召开国民会议以决定国是的主张。段祺瑞在酝酿反直时派许世英与孙中山联络,曾提议倒曹成功后,先开善后会议,继开国民会议,并将后者视为治本之策。就连吴佩孚,对国民会议亦主张甚力,表示召开国民会议是其“一贯主张”,反复倡导。
但是在对“国民会议”内含的理解上,各方差异甚大,其中段祺瑞政府与国民党(包括正与之合作的共产党)的分歧最为明显。段祺瑞主张的国民会议,其组织法由善后会议制定,善后会议的会员又多由政府指定,未能真正容纳社会团体参加。国民党主张的国民会议,是制定宪法的最高机关,因而要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预备会议亦应有众多人民团体参加,不能由政府操纵控制。尽管存在分歧,但各方均认同国民会议是解决国是的根本办法,这就为国民会议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