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粒金丹

清代萧晶玉创作的书籍
作者萧晶玉,系清康熙年间[]州人士,《十粒金丹》一书为其传世之作,又名《第一奇女》、《宋史奇书》。该书讲述的是北宋神宗年间,渔阳小燕山下的麒麟村高延赞一家人历尽艰辛、屡遭磨难,最终团聚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女英雄高梦鸾横枪跃马、出奇制胜、杀敌立功的形象。该书彰善瘅恶,劝忠劝孝,庄谐并作,逸趣横生。该书曾于清光绪戊子年间发行,距今已有整整120年,其间共有6个版本刊行于世,被称为一代文学奇书。[1]

作者考证

《十粒金丹》约四十万字,在小说中要算长篇,但对于动辄上百万的弹词来说,只能算中篇作品了。该书作者现在有两个说法,第一个是说清中后期出生于蓟县的肖晶玉,就这个观点,还有一个故事,说是乾隆微服私访,某年到了蓟县,结识在正值青春待字闺中的女作者肖晶玉小姐,一夜情以后,乾隆回宫,让这位肖小姐等他来接,后来种种原因一去不回,这位肖小姐在长年苦盼中,太无聊,也就把精力放在创作中,由此创作了一部百世流芳的。
第二个说法是佚名,中州古籍点校本的后记中引用吉水《近三百年来皮簧剧本作家》之记载道:“《十粒金丹》系弹词,作者乃一闺秀,颇不为人所知。”但根据读后感觉,认为作者系女子容或有之,却与《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等弹词的作者有两点不同:一,非江浙人士;二,出身不是书香门第。这部书的作者如果是女子,籍贯应该属于北方,亦不是儒生之妻,而极可能出身于说唱艺人的家庭里。
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呢?第一点,是根据书中的说白并没有南方话的习惯,而是颇纯正的京腔而推断出来的,弹词一般分为国音与土音两种,尽管其中“国音弹词”也是以官话编写,如上举三种都属于国音弹词,《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甚至在北京住过,但她们的写作,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描写,仅仅是官话而已,却写不出浓重的京腔来(相反倒有可能打着非常地道的苏白,不过都是下层人)。而《十粒金丹》的作品的说白部分,风格却与《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京腔小说十分接近,若非自幼耳濡目染,一个南方人很难模拟到如此地步。再看唱词,虽然也是习见的三字句与七字句并用,但七字句里变化甚多,有时拉长到十几字句,又与当时北方流行的大鼓书、子弟书相近,也许是弹词晚期吸取了北方说书艺术而创作,也未可知。第二点论作者的出身,为什么说不是书香门第?以《再生缘》为代表的江浙闺秀所撰弹词,节奏都比较舒缓,笔墨琐细自不必说,还常常在每回的开头结尾插入对自己的遭遇心情及写作环境等无关剧情的描写,盖这些作者原不以编书为业,写作弹词只是自娱娱人的消遣之作,尽有心情从容描写;《十粒金丹》却绝无一句这种不关情节的闲笔,前后异常紧凑,线索发展也时时照应听者,以说唱艺术的需要而论,确实是一部非常符合说书场节奏的文章,不免让人觉得它之创作,必有预期的听客。书中也有多处和听众交流之处,比如第一回道:“说起来又是一篇长话,诸位莫嫌耳俗,此书节目甚多,若不把发源的线头儿理清,恐听至后来,不知从那里提起。”到最后一回又说:“这桩异事,固是天造地生,这部奇书,不是浪费笔墨。看官不弃,等异日再编出一种来,大家听听。”最后一句,异常明显的是说书人口吻了。江浙闺秀一派的弹词作品中,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称呼,多数都极其繁复多变,称名称字称别号,以及官爵辈分仙名(因人物多是仙子临凡而来),如若记忆不好,看不几行就要糊涂,《十粒金丹》的称呼却较为简单,一般次要人物称其名,主要人物称其地位(如千岁、夫人、公子、小姐等等),偶尔称呼一下主人公临凡前的仙名(如“改头换面的左金童”),总体看来,比较整齐划一,方便记忆。再者文辞,《天雨花》等文辞都偏于典雅,唱白较诗化,说白中书面语也比较多,苏杭土音弹词中公子小姐们打官话时固然常常之乎者也,即使是国音弹词中婆子丫鬟说话,也多属文气,而《十粒金丹》的人物描写,颇为口语化,对白活泼流利,尤其是下层人物泼妇流氓之辈,每有声口逼肖的,作者若未在市井生长,只怕也难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