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岛鲸

2003年才被确认命名的生物
角岛鲸(学名:Balaenoptera omurai)直到2003年才被确认与命名。因为模式标本是搁浅在日本山口县下关市角岛,故俗名“角岛鲸”。omurai是大村,这个种名是为了纪念一位日本鲸豚学者“Hideo Omura(大村秀雄)”。成年角岛鲸身长可达11米,属中型鲸,外型极似长须鲸,但较长须鲸(体达可达26米)小很多。已知分布海域为西太平洋地区,标本来自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中国台湾的角岛鲸标本,目前绝大多数保存于台中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发现史

由日本科学家和田志郎、大石雅之、山田格等三人发表与命名,论文发表于2003年11月20日 Nature科学期刊。角岛鲸长相易与长须鲸、布氏鲸塞鲸等须鲸科成员混淆。为此历经三年时间,作者远赴所有标本可能出现国家,进行标本比对与鉴定。因在骨骼形态、须板数量(单侧仅200片左右)及DNA分析结果却有独特的特征,证实为新种。
角岛鲸
体型庞然的须鲸科家族,在2003年喜添一名新成员,就是在2003年才被确认与命名的角岛鲸(学名:Balaenoptera omurai)。成年角岛鲸身长可达11公尺,为中型鲸,外型极似长须鲸,但较长须鲸(体达可达26公尺)小很多,已知分布海域为西太平洋地区,标本来自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澳洲所罗门群岛。中国台湾的角岛鲸标本,目前绝大多数保存于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