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烺

中国历史学家
张星烺(1889年-1951年7月13日),字亮尘,江苏泗阳人,中国历史学家。[2][3][4][5]
1906年,张星烺被选派公费留美,19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同年转柏林大学学生理化学。回国后在汉阳兵工厂、江苏公署工作,复受聘北京大学预科担任化学教员,兼国史编纂处特别纂辑员。1917年去日本治病时,被蔡元培委托搜集国史材料。1922年至1926年任青岛四方机车厂化验室主任,同时在工作之余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与六册一百二十万字的史学代表作《中西交通史料汇编》。1927年,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聘请张星烺到辅仁大学历史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张星烺与陈垣、向达冯承钧方豪等人,一同开创了中西交通史的体系。1929年至1940年间,张星烺在燕大主讲中西交通史、宋辽金元史等等。此外张星烺还在北平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兼授史学课。1951年7月13日,张星烺因病在寓所中逝世。[4][1]

人物生平

张星烺1889年出生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幼时跟随父亲、师长学习中国经典史籍,后随其父入南洋公学又转读于北洋大学堂。1906年,张星烺被选派公费留美,19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同年转柏林大学从EAil Abderhalden教授学生理化学,研究多肽合成,是中国第一个学习生理化学的留学生。[4]
1912年,张星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悉国内辛亥革命胜利,认为腐朽的清政府既覆灭,中国当实现共和,倾其全部积蓄购买了科学书籍、仪器药品,回国实现他“科学救国”的理想。[4]回国后,张星烺先后曾在汉阳兵工厂、南京省公署等地做技术工作,后来到北京大学教书。因疲于南北奔波和生活压力,他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1917年去日本治病时,被蔡元培委托搜集国史材料。[4][1]在病愈后,张星娘出任过长沙工业学校化学系主任,青岛四方机车厂化试室主任,白天以化学为职业,晚间则从事中西交通史料的整理研究。[4]1922年至1926年,任青岛四方机车厂化验室主任期间,在工作之余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与六册一百二十万字的史学代表作《中西交通史料汇编》。[1]1923年,他在北师大兼授《高等有机化学》。他先后在《辅仁学志》《燕京学报》《清华周刊》《华裔学志》《禹贡》半月刊《中德学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还有专著《马可·波罗》《欧化东渐史》《马可·波罗游记》《历史的地理基础》等,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6年,受聘出任任厦门大学校国学研究所所长。此放弃了化学工作,专心致力于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他在厦门大学开创了《南洋史地》《华侨史》等课程,发表了有关非律宾史地和华侨状况的论文六篇。他还从中外关系史角度考察和论述了泉州的古迹,写出的《泉州访古记》一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