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之一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即1856年法籍天主教神父马赖在广西西林县作乱,后被知县张鸣凤处死的事件。马神甫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4]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法国获得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大通商口岸地区的传教权,清政府无权组织教堂修建,并严禁中国人对传教相关事宜进行破坏。但部分传教士除在通商口岸地区施行传教活动外,依仗领事裁判权中国境内擅自出行,在五大通商口岸外的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或进行非法活动,企图借宗教传播形式分裂中国,引起内地民众不满[5]。1853年夏,法国巴黎外国宣道会传教士马赖(1814-1856)由澳门入境,经广州至贵州兴义马鞍山,再由贵州天主教会派遣至广西西林县建立传教据点。[6]马赖在广西西林县勾结土豪乡绅,吸引地痞流氓入教,为非作歹,引起当地民众强烈不满。但得时任知县黄德明的庇护,马赖未得惩处。1856年,黄德明从西林县调职,新任县官张鸣凤将马赖及其信众二十六人逮捕,经开堂审讯后以其非法潜入、染指中国内政等罪名将马赖及两名主要教徒处死[1]。但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夸大事实,要求中国政府给出足够补偿,否则便以武力对中国进行压制,并借机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7]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求和。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中规定天主教基督教等外国教派可在中国境内有传教权,可在中国开展自由传教活动。且在《天津条约》合约章程补遗中要求将张鸣凤革职充军,并在广西地区开设教堂以供传教所需。外国宗教势力进一步入侵中国,中国国家主权遭到更深层次的破坏[2]

事件背景

英法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