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综合研究

切韵综合研究
《切韵综合研究》是由黄典诚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学术性书籍[1]

历史背景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学术争议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