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温叟

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官员、廉吏
刘温叟(909年-971年),字永龄,河南洛阳人,唐朝刑部尚书刘政会之后,门下侍郎刘崇望侄孙,[1]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北宋初年官员、廉吏,[2][4]官至御史中丞(正二品)。[4][1]
刘温叟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2]后因祖辈功劳补任国子四门助教、河南府文学。[5]后唐清泰年间(934年~936年),[6]刘温叟任左拾遗、内供奉,后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分府视事,当时台署废弛,刘温叟加以革新,不久召他入朝任右补阙。[5]936年(后晋天福元年),[7]刘温叟任判官,加任朝散官,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被推荐为巡官,掌管文翰,又改任广晋府巡官;[5]942年(后晋天福七年),刘温叟出任翰林学士。[1]刘温叟在954年(后周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主管全国科举考试。[1]刘温叟在960年(建隆元年)被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8]任命为御史中丞[1]971年(太祖开宝四年),刘温叟病重,几个月后与世长辞,终年63岁。[2]
宋史》评价刘温叟“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2]刘温叟几十年为官期间,位高权重,却清廉正直,[9]影响后世,是廉政的学习榜样。[9][3][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