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英文名:muscle),是附着于骨骼或内脏,具备收缩能力的柔软的、有弹性的组织,[6]人体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跑、跳、行走,做各种表情,还是呼吸、心跳、血管运送血液、胃肠输送食物等等,都要靠肌肉。[1]中医理论中,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7]
肌肉根据组织结构及功能不同分为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三种类型。大多数骨骼肌(除面部表情肌和食管上端骨骼肌外)都通过肌腱附着于骨骼,通常跨越一个或多个骨关节,可受人的意识控制,收缩时牵引骨骼,从而产生躯体运动。心肌主要分布于心脏的心室和心房壁内(少量位于邻近心脏的大血管根部),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依赖于心肌的舒缩活动。平滑肌主要存在于血管、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泌尿和生殖等系统中的各种管道壁内(除皮肤中的竖毛肌、眼的睫状肌等外),其舒缩活动对这些管道的物质运输功能起重要作用。三类肌组织中以骨骼肌占比为最高,故通常情况下,肌肉多指骨骼肌。[5]骨骼肌可以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有收缩能力。肌腱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无收缩能力,位于肌腹的两端,附着于骨。扁肌的肌腱呈薄膜状,称腱膜。[8] 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其外形大 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长肌的肌束通常与肌的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短肌小而短,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多见于椎骨之间和肋之间。阔肌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体壁(如胸腹壁等),除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肌肉可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如斜方肌、胸大肌等。[9] 名词定义
肌肉,解剖结构名,[10]是附着于骨骼或内脏,具备收缩能力的柔软的、有弹性的组织,[6]是人体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跑、跳、行走,做各种表情,还是呼吸、心跳、血管运送血液、胃肠输送食物等等,都要靠肌肉。[1]中医理论中,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7]中医认为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痿[wěi]论》:“脾主身之肌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