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湝

北齐末代皇帝
高湝(?一公元577年),北齐渤海蓨县(今景县)人,北齐神武帝高欢的第十子,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等人同父异母的弟弟。其生母小尔朱氏,北齐灭亡前曾名义上成为北齐皇帝[1]
天保元年(550年)六月,封任城王齐孝昭帝高演、齐武成帝高湛时,皇帝还邺城(今临漳西南),常奉命镇守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总掌并省事,历官司徒太尉等职,并省录尚书事天统三年(567年),拜太保、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刺史,别封正平郡公。武平元年(570年),迁太师、司州(今临漳西南)牧,出为冀州刺史,加太宰。三年八月,迁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五年,青州崔蔚波等夜袭州城,高谐仓促之际镇静指挥,击败崔蔚波。拜左丞相,转瀛洲(治今河间)刺史。齐后主高纬奔邺,加高潜为大丞相。承光元年(577年)十月,与齐后主高纬等一并被杀。[1][2][3]

人物生平

明察秋毫

高湝年少而聪明,天保年间封任城王,后又任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事天统三年(567年),任太保、并州刺史,加封正平郡公。[4]当时有一位妇人在汾水洗衣服,有一名骑马人换了妇人的新靴,妇人就只好拿着他的旧靴,到州府里报官。而高湝就召来城外的妇人,展示那对靴之,说:“有一位骑马人在路途上被贼人劫害,遗下此靴,有没有此人的亲属?”一妇人哭诉:“我的儿子昨天穿着此靴去妻子的家!”不久就捕获那骑马人,当时的人认为他十分明察秋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