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水库

国家级大型水库
惠女水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的惠女水库坝址,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具发电、防洪、供水、养殖等功能的二级水库,也是泉州市第二大水库。惠女水库始建于1958年7月,由当时惠安县的四个公社联合兴建,其中惠安女是工程的主力军。水库原名“乌潭水库”,1959年更名为惠女水库。

概貌

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0.65亿立方米,死库容0.12亿立方米,完成土石177万立方米,淹没耕地4060亩,迁移人口2679人。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水库。水库原名“乌潭水库”,1959年为纪念惠安女建设水库的贡献,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目前水库是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省八座大型水库之一。

背景

“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惠安自然灾害的写照。全县50.7万亩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仅占7%,其余是“靠天田”,只能栽种薯类等旱作物,是闻名的“地瓜县”。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穷山恶水,田瘠粮缺,加上封建势力及阶级压迫,群众生活贫困。男人除少数在本县当土、木、石匠和晒盐、讨海外,3万多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在乡女人不仅为繁重的家务和教养子女而操劳,且是农业生产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长期的磨炼,造就她们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政府为改变惠安贫困面貌,首先解决水资源。到1957年止,全县新建、改建菱溪、美峰、东楼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处,但这些只能小面积地抵制一般旱灾。1958年,中共惠安县委提出将惠安“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号召,跨县在当时的晋江县罗溪乡乌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即现在的“惠女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