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chī]吻,又叫做螭[chī]吻、鸱尾,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为龙的九子之一,[a]“口阔噪粗,平生好吞”,鸱吻的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放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1][2] 鸱吻原来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最初是鱼尾的形状,鸱吻为龙的第九子的说法,最早出自于明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其中章节“记龙生九子”中记载的:“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明清时代的鸱吻在建筑上大量使用到处可见。其造型更加标准化,头部是个张着大嘴的龙头,弓着身,尾向上卷在头上部,遍身鳞甲。[3] 鸱吻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至今,其造型还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在各地的民间建筑上,造型风格更是多种多样,有的早已脱离龙子的造型了。但不论怎么变化,都是起到了装饰作用,让人们感到古建艺术的魅力。[3]
原始起源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