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射线

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
α射线(α ray[1]又称α粒子流。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7]其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质量为氢原子的四倍,[2]并因为是带正电的重粒子,所以,具备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穿透能力差等特点。而由α粒子组成的α射线也具备以上特点。而且,α射线的穿透能力还是α、β、γ三种射线中最差的,其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α粒子;不过,α射线的电离能力却是三种射线中最大的,穿过空气时甚至可以使空气变为导体。[7]
189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6]发现[yóu]和铀的化合物所发出的射线有两种不同类型,其中一类是极易吸收的,他称之为α射线。[5]1903年,卢瑟福做了α射线电磁偏转实验,实验发现,加磁场后由射线造成的电离现象果然减小了,证明α射线确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流。[8]1913年,卢瑟福提出α实际上就是氦离子。[9]
α射线来源于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如铀、镭和[][7]其速度高达
米/秒,能量由衰变能提供。[1]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加速器加速氦离子,获得各种能量的α射线[10]α射线应用广泛,比如应用于医学,利用发射α粒子的放射性核素与肿瘤选择性载体分子结合实现靶向癌细胞,进而对肿瘤组织造成杀伤作用。[3]又如应用于电离烟雾探测器,其原理是使用[méi]作为α粒子源,电离空气分子,从而使得一些粒子带正电,一些粒子带负电,当电子流被破坏时烟雾警报器就会触发。[4]

定义

射线,又称
粒子流。[7]
射线是重带电粒子,属于直接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以忽略辐射损失,只考虑电离损失。它有放射性同位素源和加速器源。放射性核素衰变放出的
射线的能量通常在4一9MeV范围内,除个别放射源产生一种能量的
射线,绝大多数
放射源会同时放出几种不同能量的
射线。加速器源用加速器加速氮离子,可以方便地获得各种能量的
射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