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学浩(1702年-1764年),字裴园,号缓堂,清朝时期淮安府山阳县人。他在雍正八年(1730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身份,随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翰林院检讨、《四朝实录》编修、提督湖南学政等。他还主持了陕西、山西的乡试,并在京都会试中担任同考官。晚年被授予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的荣誉职位。[1] 人物经历
阮学浩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以四十九岁的年龄请求辞去官职,返回家乡侍奉母亲。他在家乡建立了勺湖草堂,后来将其改建为书院,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此外,他还筹集资金修复了当地的县学和府学。在乾隆皇帝两次南巡期间,阮学浩都曾在淮安红花埠迎接并呈上自己的诗作,因此获得了皇帝的赏赐。他的妻子陈恭被封为一品夫人。阮学浩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阮葵生和阮芝生。他曾与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多位学者如纪昀等人共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 主要作品
他撰写了《教学遗规》《四礼翼注》以及《学约》等书籍,用于教导学生。回到家乡后,他还参与编纂了《淮安府志》,并且留下了《娱萱亭稿》和《职思亭诗文集》等文学作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