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勤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徐克勤,地质学、矿床学家。安徽巢县人。南京大学教授。以花岗岩钨矿等金属矿床的研究所长。早年从事钨矿地质研究。1943年所 著《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对赣南区域地质及造山运动、花岗岩类与钨矿关系、钨矿床特征等作了科学论述。长期从事很早就重视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华南钨、锡、铁、铜、金、硫铁矿矿床和南岭区域地质研究,对华南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研究及喷流沉积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类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

个人简历

安徽巢县人,(1907年3月——2002年12月19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中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矿床和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为花岗岩白钨矿等金属矿床的研究见长。
1943年所著《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对赣南区域地质及造山运动,花岗岩类与钨矿关系,钨矿
床特征等作了科学论述。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中国第一个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后经勘探证实为大型矿床,为中国寻找同类矿床提供了范例。随后,又相继发现了铜陵新屋里铜矿(今名凤凰山铜矿)当涂马山硫铁矿和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首次肯定了花钒钛磁铁矿的矿床类型,产状及其重要经济价值,并建议立即进行大规模勘探,现攀技花已成为西南地区的钢铁基地。1973年起,对中国南部数十个铁铜硫铅锌等矿产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华南产在海西——印支期断裂拗陷带中的矿床多系由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而成,这项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教教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