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村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是中国海陆交汇处,与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距东兴市12公里,因盛产竹子得名。全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适宜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0亩(水田1788亩,旱地1322亩),海岸线长21公里,陆地边境线长4公里,拥有一个千吨级良港,下辖4个自然村18个生产组,有汉、壮、京、瑶等多种民族,共967户3845人。 历史沿革
竹山村历史悠久,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点集“边、海、古、奇、生态”于一身,主要有大清国一号界碑、竹山古街、三圣宫、三德古教堂、寇井、竹山古战场、中国最西南端的海陆交汇点、广西沿边公路的零起点纪念坛、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博物馆、古榕部落、宏泉山庄等景点。 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和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次年(公元1886年),清政府派员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会勘中越边界。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当时的钦州知府与外国官员共同签署了“界约”,于此立石约界,故称“大清国钦州界碑”。大清国钦州界界碑在东兴市内共有八块(广西境内共有33块,碑文“大清国钦州界”,系清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位于北仑河口的竹山界碑所在的位 置正好处在中国大陆海岸线与陆地边界线的交汇点,系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所立的第一块界碑,故称大清国一号界碑。100多年来,位于竹山村的大清国一号界碑历尽沧桑,屹立于北仑河口岿然不动,显示了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故竹山一号界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界碑是单面刻字,因为根据当时国与国立界的有关规定,两国以河流为界时是以河道的主航道为界线。因界碑不能立在河里,只能立在本方靠近航道的陆地上。立在岸上的界碑,单面刻字预示着外面的水域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国土,这就是以河道为界和以陆地为界划界立碑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