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保矿运动

山西保矿运动
1905年由爱国绅士阶层发起的山西保矿运动,首发于阳泉,波及全国,震惊海外,不仅动员了绅、农、工、学、商各界民众,连海外的山西留学生也投入其中,经过长达三年的不懈抗争,最终以赎回矿权,国人自办,成立“山西保晋矿务有限公司”而告结束。张士林作为首倡者和领军人物,在山西保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助教赈灾

张士林(1856—1927),字墨卿,出生于阳泉郊区官沟村(当时属于平定县)一个富裕的农商家庭。平生爱国爱民、扶危济困,热心教育事业,以德高望重知名于当地。
张士林知人善任,使家业由衰败转为复兴。他18岁时,张家创办的“永字号”商铺负债累累,渐呈混乱衰落之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亲赴寿阳,精明理财,初次显示办事才能。随后又整顿了“永字号”在河北、关东的各处商店,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把衰败的商业又重新振兴起来。
张士林自幼好学,十分重视教育。当时他的家乡文化落后,读书人很少。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当即办起两个家塾,除自家一个儿子上学外,其余全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后来,他顺应废科举、兴学堂的时代要求,将家塾改为“观沟养正小学”,请老师,管吃住,一切经费由他负担。平定县举行第一次小学生会考时,学校成绩曾名列全县第二。1913年,平定县成立了五个高等小学。第五高等小学设在离本村不远的赛鱼村。当时人们认为,笔算不如珠算快,国文没有四书深,洋书(当时人们对新课本的称呼)不如古书好,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他为了提倡和支持新学,带头把养正小学并入第五高小,并把自己的儿子、孙子都送到五高上学,以示倡导。了解到外村学童上学困难,他首先自己拿出五百吊钱,又劝大阳泉村“魁盛号”郗家拿了一百吊钱,作为津贴学生的基金。每学期他把收回的利息分三等补助贫困学生。看到学生增多,校舍紧张,他再出资协助学校买了一所院子,租了六眼窑洞,三间瓦房,还在本村设了一个分校。由于他的热心助教,培养出了清末秀才王作宾和革命干部甄华、刘征田等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