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滉

朝鲜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
李滉(朝鲜语:이황,1501年11月25日——1570年12月8日),初名瑞鸿,字景浩、季浩,号退溪、陶翁、退陶,安东府礼安县温溪(今庆尚北道安东市)人。朝鲜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嘉靖六年,进士及第,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守、大司成、大提学等官职。目睹历次“士祸”给士林带来的灾难,多次以体弱年老为借口,上书请求退职。晚年定居故乡退溪,建立书院,从事教育和著书事业,发展了朱熹哲学,并创立“退溪学派”,成为是朝鲜儒学泰斗。日本称为东方朱子。隆庆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谥号文纯。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李滉在韩国家喻户晓,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元上。此外,首尔市钟路区北部修建退溪路作为纪念。[1]

人物生平

李滉,1501年出生于庆尚北道礼安县(现安东郡陶山面),他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养大,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然而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李滉的母亲依然严格的教育他,要求他“品行端正,专于学问”。虽生于士族门阀,但贫苦与丧父的事实令他成为被轻视的对象。从那时开始对学问产生兴趣的他,12岁便正式学习《论语》。他喜爱陶渊明的诗句,18岁时写有诗句《游春咏野塘》:“露草夭夭绕水涯,小塘淸活净无沙。云飞鸟过元相管,只怕时时燕蹴波。”20岁开始学习《易经》和宋明理学。1523年,22岁的李滉进入成均馆学习。
11年后,1527年,他考中科举,担任过户曹佐郎、正言、承文院校理等官职。然而在他官职日日高升并担任了丰基郡郡守的时候,主动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33岁的时候李滉重返成均馆后又做官。到他70岁去世的那天为止,他一共担任过140多个官职,由于厌倦朝鲜中宗时期的党争,其中有79次是他主动申请辞去的,但又多次被任命为地方官员。而令他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官场的高职或者是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为了“可以使自己品行端正的学问”。在此期间,李滉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朝鲜的绍修书院。于“知天命”之年离开官场后,隐居于现陶山书院处的李滉,根据“退而居于溪边”之意取号为“退溪”。朝鲜明宗时期,在明宗多次邀请下,李滉67岁时重返朝政。明宗因病猝死后,朝鲜宣祖任命他为礼曹判书。但李滉却辞职回乡。在宣祖多次邀请下,李滉68岁时再次重返朝政。在此期间李滉编[zuǎn]了《圣学十图》。70岁时李滉退休。1570年逝世。谥号文纯

人物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