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是北方居民屋内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施,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横贯中国西北至东北广大的农村地区。火炕,又称土炕、土床,因其重要的功能是以火取暖,故又有“暖炕”之称。[1][2]
火炕,最为简单的表述即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和被褥,下面有炕道,炕道与烟囱相连,可以烧火取暖。火炕作为一种取暖设施,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中国关于炕的记载,最早见于《玉篇》。后来,中国北方火炕遗址的发现将火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也为火炕起源于中国北方汉族地区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1] 火炕的使用在人类的取暖史以及居住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炕植根于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之中,在北方农村地区,火炕习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北方民众与严寒抗争的产物,它在上千年的发展中,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群。[1]
历史沿革
火炕,最为简单的表述即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和被褥,下面有炕道,炕道与烟囱相连,可以烧火取暖。中国关于炕的记载,最早见于《玉篇》:“炕,炙也。”炙,即为火烤。孔颖达为《诗经》注疏:“炕,举也。为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可见,“炕”在此处为一动词,在关中农村地区时常还能听到:把什么东西炕一炕、炕馍片等话语。炕,作为人们取暖的卧具,最早出现于《一切经音义》:“上 塌安火曰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