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戏剧

印度戏剧
印度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尽管现存的剧本很少,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的戏剧使用梵语和俗语编写,主要在宫廷环境中演出。12世纪之后,随着梵语古典文学的衰落,戏剧也随之式微。直到18世纪下半叶,地方语言戏剧开始兴起。[1][2][3]

古典梵语戏剧

起源与发展

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的理论基础体现在公元前后诞生的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中。现存的剧本大部分产生于公元后,其中包括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的三部戏剧残卷。这些证据表明,古典梵语戏剧在当时已经处于成熟的阶段。关于印度戏剧的起源,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包括起源于《梨俱吠陀》中的“对话诗”、吠陀时代的宫廷弄臣、“小丑”、印度两大史诗的演唱以及希腊戏剧的影响等多种假设。古典梵语戏剧的艺术特征包括戏文韵散杂糅、梵语和俗语杂糅、剧中场景和时间的自由变换、丑角的存在以及剧本的特定结构。戏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2~4、5世纪)、鼎盛期(4、5~7、8世纪)和衰落期(7、8~12世纪)。在鼎盛期,迦梨陀娑以其精湛的戏剧技巧和主题选择而闻名。戒日王毗舍佉达多薄婆菩提等剧作家也为古典梵语戏剧做出了贡献。

题材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