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是指个体对于未曾发生的事件产生了确凿无疑的记忆体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涉及个人童年经历的时候。尽管虚假记忆并不是一种疾病,但它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某些事件的认知偏差[1]

研究背景

虚假记忆现象最初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可能导致目击者在刑事案件中的误判。尽管目击者本人相信自己所作的陈述,但由于情境信息的混淆,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识别嫌犯或者提供错误的案发现场描述。例如,目击者可能无法清楚辨认嫌犯的外貌,但在回忆过程中,他们会将之前见过的陌生面孔误认为嫌犯;又或者,目击者可能并未注意到案发现场的详细情况,但他们会在回忆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补充,并且坚定地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景象。

形成原因

虚假记忆的形成涉及到大脑内部多个区域的活动。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发现,当个体无法准确回忆已发生事件时,其大脑内侧颞叶的活动显著增强。这部分大脑区域负责存储具体细节,使得记忆更加生动。相比之下,虚假记忆较多的个体其大脑额顶区的活动也会增加,而这一区域主要负责记忆的整体概览,而不是具体的细节。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于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衰退速度往往快于对其总体印象的记忆保持能力。这意味着,最终留存下来的可能是模糊的印象而非精确的细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