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蠊目

蛩蠊目
[lián]目(学名:Grylloblattidae)是动物分类学中的一个目,属于昆虫纲蛩蠊目的昆虫通称为蛩蠊,以其既像蟋蟀(蛩)又似蜚蠊而得名。蛩蠊目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颇似双尾虫。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

简介

蛩蠊目(蛩读音qióng)体细长。无翅。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渐变态。杂食性。蛩蠊是活化石,是现存[jué]遗类群。分布区窄,仅限于北美落基山脉亚洲东部和西伯利亚南部海拔1500~3000米高山地带,居于石块和倒木下以及土中。已知仅1科4属29种(亚种),我国于1986年在长白山2000米山地首次发现此目昆虫,并被命为中华蛩蠊Calloision siensis Wang,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生活习性

蛩蠊一般生活于高山上或冰川附近,例如,美国加拿大的怪蛩蠊栖息于海拔462~2000米高山的石块下边。肉食性。夜出活动,适应于1℃低温环境。雌虫羽化约 1年后成熟,在土内或苔藓上产卵。卵黑色,单产。卵期约1年化为若虫,约5~7年才能完成1世代。有的种类栖居于穴洞内。我国的Galloisiana sinensis在海拔2000米山地滑坡滚石地段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