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定国(1910-1964),山东牟平人,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哲学家、演说家。[1]
人物履历
孙定国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34年加入山西抗日武装“新军”。抗战初期山西“守土抗战”的气氛非常浓厚,孙定国第一批加入了中共薄一波等实际领导的“牺盟会”。此后,他在担任晋军训教部队长和“新军”212旅旅长兼第七行署保安司令之时,都忠实执行了中共的指示。在著名的“山西十二月政变”中,他担任南路总指挥一职,率军脱离了阎锡山,又转战至晋东南太岳区,与薄一波等领导的部队(决死一纵)会师,为发展和壮大中共在山西的武装作出了贡献。 孙定国1940年任太岳军区212旅长,后相继担任 了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太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豫陕后方副司令员等职。 1948年,孙定国被派往后方的马列学校学习,从此即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工作。在留校工作之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中科院学部学术委员等职务,此外他还著有许多哲学著作。孙定国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术地位很高,比如1956年北大哲学系受命编写新中国第一套中国哲学史的教材,在聘请的审查委员中,就有孙定国。当时为配合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学,孙定国也忠实地执行和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党内理论家的使命,在历次理论运动中披挂上阵,写了不少影响很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