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枪是中国传统长柄兵器,由枪头、木杆和红色缨穗构成。其红缨可吸附血液防滑,兼具视觉干扰作用,以刺击为主,兼具横扫功能,技法成型于宋代。长度因用途而异,车战用枪最长可达8米,步战短枪约1.3米。[1][2][3]
红缨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红缨枪的并不多,除了八路军,还有一些特殊部队,比如台儿庄战役中配属给西北军孙连仲的110师的武术大队。抗日战争后期,红缨枪逐步退出了抗战舞台。[3][2] 红缨枪的使用促进了民间组织的形成,如红枪会,这些组织在保卫村寨、防盗防匪以及战时保境安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2]
历史沿革
红缨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长枪头,配以枪缨即成。三国时期的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