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氧层-抖音百科
臭氧层(Ozone layer),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平流层的下部,即距地面10~16千米的位置,延伸至50千米处。[1]其厚度会因为季节、纬度变化而变化,2011年,科学家发现金星上也存在一层较薄的臭氧层。[3] 1913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布瓦松和查尔斯·法布里提出了在较高层大气中存在臭氧层这一理论。1930年发现了臭氧-氧循环。[4]臭氧层非常薄,如果将臭氧压缩至1.01x105Pa(1个大气压),其厚度仅有3毫米左右。[5]臭氧层形成于大气层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后发生的光解反应,对地球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臭氧层几乎全部吸收了200~280纳米波段的紫外辐射(UV-C),也吸收了约90%的280~320纳米波段的紫外辐射(UV-B),这两个波段的辐射可杀死或严重损害地球上的生灵。[6] 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南极上方的臭氧层在变薄,[7]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层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使臭氧的含量大为减少,南极上空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8]臭氧层的臭氧减少1%,将会使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增强1%。[6]除此之外,臭氧层被破坏还会对植物、水生生态、生物化学循环、材料、对流层大气等多个方面造成破坏。[2]因此,联合国组织签订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多个国际公约。[5] 提出和发展
1913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布瓦松和查尔斯·法布里提出了在较高层大气中存在臭氧层这一理论。[4]1930年英国科学家悉尼·查普曼发现臭氧层形成的光化学机制,即查普曼循环。在查著曼循环中,太阳能辐射引起氧分子的分解,从而产生自由氧原子。自由氧原子与其他分子氧结合形成皇氧分子,同时皇氧分子也会分解成氢原子和分子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