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井区-抖音百科
龙井区是台湾台中市的市辖区之一,在日据时期之前旧称为“茄投庄”,自清朝领台后,隶属诸罗县水里社,雍正元年归彰邑管辖。直到甲午战争台湾割让予日本后,初设涂葛堀支厅,1920年制度改正时才取庄内“龙目井”之头尾二字而改称为“龙井”,设龙井庄,隶属台中州大甲郡。1945年10月二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总督府辖区,改为台中县大甲区龙井乡。1950年废区署后,改为“台中县龙井乡”。2010年12月25日,随台中县市合并而改制为“台中市龙井区”。 历史沿革
清朝与明郑尚未实际统治时,龙井地区由台湾居民大肚王国之甘仔辖·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领袖所统辖。到了荷兰人领台时,本地区还是由大肚王国所持之半独立状态所统辖,而明郑时期则由于大肚王国未归顺于明郑王朝,导致明郑王朝和大肚王国数次武装冲突,终至王国分崩离析,居民仅止于各分社内活动而不再实权统治。接下来明郑统治时期划分为承天府之下的天兴县所管辖,直至本地自清朝领台后,隶属诸罗县水里社,原属猫雾西堡之一部分,乾隆中叶,始从猫雾、半线(彰化)二堡分出大肚堡。雍正元年归彰邑管辖,为大肚西堡水里社所属之荒地,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再划分出为大肚上、中、下三堡,于是龙井区归属大肚中堡(南端有部分属下堡,大约是现今的龙井区茄投地区与大肚区交界处等地区)。 龙井原为拍瀑拉平埔族群水里社社域,雍正年间,初有林、戴、石三姓垦户,向平埔族群购地拓垦剑建立 茄投庄(现今笳投地区),当时尚属未辟荒地,直到清朝开放华南沿海汉人移民,耕地渐开而形成海埔厝[cuò]约(今龙津里)、山仔脚(今山脚里)及龙目井(今龙泉里)等聚落。到了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