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双重管理,1995年经国家批准确定现所名。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列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与杨凌其它6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1]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筹建于1954年7月,正式成立于1956年2月,初期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方向任务是“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问题为中心,配合农业部门的研究力量,进行调查及总结群众经验,开展生物、农、林、牧、水等基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为解决黄土区水土保持及增加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务调整为“以生物、土壤为重点,结合水土保持进行研究”。
1964年7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务为“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为中心任务,主要研究解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农、林、牧、田间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及农业增产等有关问题,同时根据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选举法土保持的需要和原有工作基础,继续开展植物分类、土壤地理、土壤胶体化学和作物远缘杂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