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

流行于青海地区的艺术表演形式
青海社火,又名“闹社火”“扮社火”“耍社火”“演社火”;[1]是青海河湟地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5]也是庆贺新春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劳动人民们多才多艺的集中表现;[6]社火的初衷是为了祭祀祈福,对于青海社火本是一种外来民俗,可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本地文化。[7]
汉代以前,青海大部地区曾是古羌人的领地。当时,科学文化落后,古羌人面对灾害和疾病,只能通过祭祀天地或图腾[ráng]解灾难,其间就有巫师的巫舞表演。20世纪70年代,在大通上孙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的纹饰生动地描绘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场景。有专家考证,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关生殖崇拜的舞蹈。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春节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把社火带到了青海。[3]青海社火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一般演出时间是在农历正月初四到十六结束。[2]整个社火是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剧在内的综合性文艺演出。[8]
社火是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奇葩。它在延续过程中,揉合了本地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7]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9]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郎家村。高度重视高庙社火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党建+非遗”模式,培育壮大社火品牌,进一步巩固拓展非物质文化宣传阵地。[10]

命名

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3]青海社火又名“闹社火”“扮社火”“耍社火”“演社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