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J2型电力动车组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
DJJ2型电力动车组,又称“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是采用交流传动系统、动力集中型的电动车组,是中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力动车组[1],是中国自行研制高速列车的一次重要尝试[2]。其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70千米,满座载客量为726名旅客[1],前身是广深铁路蓝箭号(DJJ1型)电力动车组[2]
2002年11月27日,DJJ2型电力动车组在冲刺试验中,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即每小时321.5千米(该纪录直到CRH2在2008年4月24日进行高速测试时才被打破)。2005年8月1日,正式投入载客运营,担当来往沈阳山海关的临时准高速列车,车次为L517/8次[1]。后由于故障问题,在铁道部项目招标中出局[2]。2006年8月2日,DJJ2型电力动车组在运行了80万千米后,被封存到了沈阳机务段[3]

研发背景

1998年6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róng]基在会上所作的形势报告中向在场过千位院士提出“京沪高速铁路是否可以采用磁悬浮技术?”的问题,希望能在新技术领域采取跨越式发展,一举超越发达国家目前所普遍采用的高速铁路基础技术,实现技术的换代发展。此后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和部分专家开始支持磁悬浮技术,而铁道部则坚持京沪高速铁路应采用高速轮轨技术,认为磁悬浮的技术和投资风险都很高,而且与既有轮轨铁路网不能兼容。铁道部支持的高速轮轨方案与朱镕基所支持的前瞻性的磁悬浮方案争论日趋激烈,两方都相继着手进行两种技术的前期研究。铁道部也企图以研发的实际成果说服国务院领导改为支持高速轮轨方案。
“九五”(1996年—2000年)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速铁路实验工程前期研究”和“200km/h电动旅客列车组和动力分散交流传动电动车组研究”正式开始,并先后研制了DJJ1(蓝箭)和先锋号高速电力动车组。至2000年初,铁道部正式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270km/h高速列车产业化项目报告”,同年下半年,国家计委以“计高技(2000)2458号”文件正式批准立项,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70km/h高速列车正式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项目,并将列车命名为“中华之星”。2001年4月,铁道部下达“270km/h高速列车设计任务书”,“中华之星”高速列车正式展开研发。2001年8月18日,“中华之星”项目通过了技术设计审查,进入试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