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禃

高丽王朝君主
[zhí](1219年—1274年),原名[tiǎn],即位后改名禃,一度改名为钊,字日新,高丽王朝第24任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也是高丽王朝最后一位拥有庙号的国王。王禃是高丽高宗王[chè]长子,母为出身宗室的王妃柳氏安惠太后)。[1][2]
1227年正月立太子府,王禃受赐册印并入学宝文阁。1232年随父迁江华岛,1235年封王太子,其太子妃(权臣崔瑀外孙女)于1236年生子(忠烈王)和一女,1237年太子妃去世,1244年他续娶新安公之女为王后。1259年,蒙古要求高丽国王入朝,三月高丽同意太子王倎入朝,他带着平息战争使命出发,同行者有40人。启程后高宗去世,王倎抵燕京后闻蒙哥钓鱼城,便前往六盘山,蒙哥死讯传来后他南下投奔忽必烈。1259年闰十一月,王倎迎忽必烈,受其青睐。1260年,忽必烈命王倎回国即位,虽有波折,但在忽必烈封王后,于四月二十一日即位为元宗。他向忽必烈承诺出水就陆,却因武臣金仁俊专权而无法履行蒙古要求,引发不满。后来林衍在其旨意下杀金俊,但又废黜他,蒙古借此加强干涉,王禃在蒙古支持下复位,推翻武臣政权。他曾求元朝公主被拒,后让世子入元为质求娶公主,1274年世子迎娶公主,同年王禃在协助蒙元出征日本前夕薨逝,庙号元宗,谥号顺孝,葬于韶陵,1310年元朝追谥忠敬。[2]

人物生平

入朝蒙古

[yòu]六年(1219年)三月十九日,高丽高宗的长子降生,取名为倎,母为出身宗室的王妃柳氏安惠太后)。丁亥年(1227年)正月立太子府,受赐册印,并入学于宝文阁。壬辰年(1232年)七月随父王迁往江华岛。乙未年(1235年)正月正式被封为王太子,同年六月知奏事金若先之女、同时也是权臣崔瑀的外孙女被册封为太子妃,此时她已经怀有太子的孩子。丙申年(1236年)二月,太子妃金氏顺利产下王孙,取名为,也就是后来的忠烈王。其后王倎又和太子妃生了个女儿,但太子妃到丁酉年(1237年)七月二十九日去世,年仅十六岁。甲辰年(1244年)二月,王倎又迎娶新安公王[quán]高丽显宗之子平壤公王基七世孙)之女为续弦,后来成为他的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