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北汉之战是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发动的一场战争,旨在结束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军队攻打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急遣使赴辽国求援。然而,宋军在两个月的围攻后成功攻占北汉的首都太原,北汉亡。此次战争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战争中,辽国派出援军,但被宋军轻易击败,辽国的耶律德里和耶律德烈也在战争中丧生。宋灭北汉之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原地区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历史背景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铲除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全国的 大业,与其主要谋臣赵普,参考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北部郎中王朴所献“平边策”,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战略方针,准备首先吞并南方各割据政权,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辽国,消灭北汉。 但北汉依仗辽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宋太祖虽然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但在平定南方各国的过程中,因北汉比较弱小,且处于战略要地河东,为阻遏其来袭,宋军常对北汉以攻为守,先后发动多次进攻,企图相机进取。
战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