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榆

双子叶植物纲荨麻目的植物
琅玡榆(学名:Ulmus chenmoui Cheng)是榆科榆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苏、安徽等地,生长于海拔150米至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中性湿润粘土的阔叶林中及石灰岩缝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因最初发现时仅见于安徽滁县琅琊山庙后南天门下沿路两侧的森林中而得名。学名种加词chenmoui则为纪念中央大学森林系助教陈谋。[1]

形态特征

琅玡榆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达60厘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长圆形薄片脱落。一年生枝幼时密被柔毛,后逐渐脱落,小枝无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层。冬芽卵圆形,芽鳞背面被覆部分有毛。叶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尾状或尾状渐尖,基部偏斜,楔形、圆或心脏形,叶面密生硬毛,粗糙,沿主脉凹陷处有柔毛,叶背密生柔毛;沿脉较密,边缘具重锯齿,侧脉每边15-21条;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1.7厘米,两面及边缘全有柔毛,或果核部分毛密、果翅毛疏或近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无毛,上端4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2]

生长环境

琅玡榆是一种阳性树种,能适应酸性土、中性及微碱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分布区夏季受东南风季地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陆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匀温15℃,1月份平均温1.8℃,7月份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 温度夏秋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蔌繄质土PH值6.5-7.5,榆根系发达,耐干旱,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薄的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对生长不良。通常与地锦(Acermono Maxi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isbunge)、铜钱树(paliurus hemleyanareh)、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maxin)、朴树(celtis tetrandra up ineni(pers)YCTang)、榉树(Zelkova chneideriana Hand ~Maz)等组成落叶阔叶林。3月中旬开花,阴长出瓣4月下旬到 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林缘及阳光充足持方、天然更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