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并发展,其思想渊源为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军国主义意识支配下的武士道,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则疯狂扩张,踏上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民族引向灾难,成为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 日本统治集团为实行侵略,疯狂扩军备战,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的黩[dú]武思想、政策和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90年正式生效的明治宪法规定军部脱离内阁独立行使军权,是在法律上确认军国主义的重要标志。从此,日本开始在国内实行军事独裁,崇尚“武士道”精神,宣扬“武运长久”、“武力至上”,军部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特殊地位,握有重权。在国外则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对相邻的中国和朝鲜加紧掠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进一步与法西斯主义融为一体,实现了对国家的全面统治。1940年7月,日本近卫内阁公布“基本国策大纲”,提出 “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缔结德意日军事同盟,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进程。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军国主义被彻底击败。根据《波茨坦宣言》的规定,在日本解散一切军国主义团体,彻底铲除滋生军国主义的土壤,实行民主改革,颁布新宪法,规定日本“永远不得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不得以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以及其他战斗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从国内制度和国际监督两方面保证不得复活日本军国主义。 概念简介
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对军队实行“武士道精神”、对外扩张侵略的一种反动思潮。 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