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晛-抖音百科
王晛(1127年—1173年),高丽王朝第18任君主(1146年—1170年在位)。原名昌、构,字日升,是高丽仁宗王楷之嫡长子,母为恭睿太后任氏。1133年被册封为王太子,继位后热衷文学创作,时常游山玩水,与文臣泛舟宴乐,饮酒赋诗,被称为“太平好文之主”;同时重用宦官,造成朝政紊乱。重文轻武的现象在他任内达到极致,武臣们的怨恨日积月累,终于导致了1170年的武臣政变,大量文官被杀,王晛也因此被废黜,流放巨济岛。1173年文臣金甫当起兵,欲迎王晛复位,将王晛接到庆州,旋遭镇压,王晛也被武将李义旼杀害。死后庙号毅宗,谥号庄孝,葬于禧陵。 人物生平
登上王位
丙午年(1126年),高丽权臣李资谦被铲除,其嫁给高丽仁宗的两个女儿也被废黜,仁宗另外拣选了早有王后之兆的大臣任元厚之女入宫,封延德宫主。丁未年(1127年)四月十一日,延德宫主任氏诞下元子,两年后任氏升为王妃。辛亥年(1131年),仁宗赐元子名为昌,旋改名为彻。癸丑年(1133年)二月,王彻被册封为王太子,辛酉年(1141年)正月行冠礼,后改名为晛。 当时,仁宗并不看好元子,任后也偏爱次子王暻[jǐng](后封大宁侯),所以颇有易储之念,所幸王晛得大臣郑袭明扶护,因而保住了太子之位。皇统六年(1146年)二月二十八日,仁宗薨[hōng],太子王晛奉遗诏即位于大观殿,是为毅宗。毅宗继位后,猜忌诸弟,尤其是最受母后宠爱、“有度量、得众心”的大宁侯王暻,到正丰(隆)二年(1157年)二月终于找借口流放了大宁侯,除去了一个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