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铭汉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
叶铭汉(1925年4月2日—2024年10月4日[2]),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3][4]他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担任学术主任。叶铭汉在粒子物理实验和核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低能加速器、低能核反应实验、粒子控测技术和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开拓者之一。他在50年代参与了中国第一、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研制,并负责其运行和改进。他还率先研制和发展了多种粒子探测器,开展了中国的第一批核物理实验,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在70年代,他领导了多丝正比室和漂移室等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粒子探测器的研制,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5][6]从1982年开始,他主持了大型高能物理实验粒子探测装置“北京谱仪”的研制。叶铭汉还是大型科研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他获得了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目前,他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学术主任。[8][9][10]
2024年10月4日12时30分,叶铭汉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2]

人物生平

1937年上海萨坡赛小学毕业。1940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初中部毕业。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高中部肄业。1942年10月离上海重庆,投奔叔父叶企孙。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高中部毕业。同年9月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复校为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叶铭汉进入清华大学,转入物理系。1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钱三强,进行回旋加速器有关技术的调研工作。一年后,导师了解到大型科研设备如加速器只能在中国科学院建造的政策,当即命叶铭汉转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因当时尚不具备建造加速器的条件,叶铭汉被安排到王淦昌萧健领导的宇宙线研究组,参加安装一台云室及其控制线路工作。
当年11月赵忠尧突破阻拦,回到祖国。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赵忠尧领导的静电加速器组,叶铭汉被调参加中国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千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1955年建成。1954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为物理研究所,迁到中关村。叶铭汉负责该加速器的搬迁、重新运行和改进。1956年又参加第二台加速器——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工作。1958年初该加速器的质子束通过静电分析器,加速器初步建成。这年起叶铭汉担任静电加速器组副组长。1958年该加速器的能量达到设计值2.5兆电子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