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均六筦

王莽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而制定的政策
五均六[guǎn]是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而制定的政策。[1]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赊贷、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1]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经济事业,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a][1]
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王莽下达了“五均”政策[b][2]其对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管制措施,后来发展为六筦。[2]公元17年(天凤四年),王莽正式设置羲和命士一官,职责是专门监督五均六筦的执行。又下诏重申六筦之法,[c] 法令繁苛。纳言官冯常看到该法弊端而上书王莽停止执行该法,王莽即下令免掉冯常的官职。任命酷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继续推行六筦之法。[4]公元22年(地皇三年),王莽下令废除六筦之法。[4]
王莽的五均赊贷法,在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史上有其突出之处,如稳定物价保护生产者利益;鼓励生产、促进交换;价低时利用价格杠杆使供求平衡;贷出生产资金利用收息调节利润等。[5]但也有负面作用,表面上看,五均六筦政策是国家对工商业等经济活动的管制措施,目的是抑制富商大贾过分的盘剥。但实行的结果却证明是一个以聚敛财富为目的的搜括政策,[6]民众的负担愈发沉重。[7]同时汉初不许工商业者做官的禁令进一步打破。[6]五均六筦政策促使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加速了新莽王朝的崩溃。[3]

概念

五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