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源流

叶问宗师撰写的古文书
《咏春拳源流》是叶问宗师撰写的,叙述咏春拳的起源问题。咏春拳原属少林佛门内家学术,注重于个人的品德修养,仿效一些飞禽走兽的灵活动作,再经心的研究和思考所创出。这套拳法的开山鼻祖,是少林门下培育一位武术界泰山北斗,女弟子五枚师太。他创出拳的根基,主要是除了保持佛门的品德修养外,还可以灵活的动作,耍弄整套拳法来锻练身体,不但可因此练成一个强壮的体魄外,尚可减少疾病和防范猛兽的侵犯。[1]

作品内容

《咏春拳源流》是叶问宗师撰写的。据《咏春白鹤拳谱》记载,白鹤拳是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由福建福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举师方钟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
方七娘—日在白练(莲)寺内织布时,见一只白鹤飞落在梁间,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衔毛,做伸颈觅食之状,后又缠膀歇息,姿态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避过;又以纬尺击之,复被白鹤展翼弹出。俄而白鹤展翅凌空,冲人霄汉。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创出别具一格的拳法。
永春等地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闹最广,影响最大,使白鹤拳在理论和练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点的技术体系,因为这些人的籍贯都在永春,故将此拳称为“永春白鹤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