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休伊什

英国物理学家
安东尼·休伊什(1924年5月11日-2021年9月13日),英国射电天文学家,1974年与马丁·赖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射电合成孔径的发展和脉冲星的发现等方面的贡献。[1][2]休伊什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福伊,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1969年爱丁顿奖章的得奖者。[3][4]

人物生平

休伊什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汤顿、贡维尔、和卡尤斯学院就读,获得博士学位。1943-1946年在军队服役。1951-1954年任剑桥大学贡维尔和卡尤斯学院研究员。1953-1961年任科研主任助理。1961-1969年任讲师。1961-1968年任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研究员。1968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9年任剑桥大学射电天文学讲师,1971年任教授,1977年任皇家学院教授。2021年9月13日去世,享年 97 岁。

科研成果

1967年,休伊什用英国工业与科学研究部批准的1.7万英磅建成了一台高分辨射电望远镜。剑桥研究小组利用这台望远镜对1000个以上的射电银河系进行了探测。休伊什和他的女研究生乔丝琳·贝尔-伯内尔,在剑桥大学穆拉德射电天文台通过射电望远镜研究行星际闪烁过程中,发现有来自确定方向的周期极稳定和短暂的射电脉冲源,后经系统观测,定为第一颗脉冲星----CP1919。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子星一类的晚期恒星演化的研究,并为研究高能天体物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