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常舒(1637年4月19日-1699年12月25日),清太宗第七子。生于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十九,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晋辅国公,十四年削爵,三十 七年授辅国公,康熙三十八年逝世,年63岁。[1] 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常舒,生于清朝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四月十九日,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七个儿子,他的到来为皇室增添了一份新的血脉与希望。他的生母伊尔根觉罗氏虽然只是庶妃,但常舒的出生依然受到了皇室的重视和关注。自幼年起,常舒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为他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时,他被赐予了镇国将军的封号,这不仅是对他身份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可能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的期待。
随着岁月的流逝,常舒逐渐长大成人,并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被晋封为辅国公。这一晋升不仅意味着他在皇室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更预示着他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常舒因某种原因被削去了辅国公的爵位,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常舒并没有因此气馁或放弃。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他再次被授予辅国公的职位,这显示出他在皇室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尽管曾遭遇削爵的挫折,但常舒依然能够重新获得皇室的信任和重用,这无疑是他坚韧不拔和才华横溢的体现。 在家庭生活方面,常舒共有十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还获得了爵位。次子德明被封为三等镇国将军,十子海林则被封为奉国将军。这些儿子们不仅继承了常舒的血脉,更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能力。然而,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常舒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他的离世不仅让皇室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成员,更让他的儿子们和整个家族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