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朝的奠基者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1]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生母为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明后期后金政权的第二位大汗,清朝的建立者。[2][3]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11月28日,皇太极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3]自21岁起开始随父兄征战,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四贝勒,开始接触政务;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在沈阳袭承汗位,年号天聪。继位后,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后金的封建化进程,重用汉臣,缓和满汉关系,持续对明朝发动战争。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获“传国玉玺”;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4]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5][6]
崇德八年(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后宫,终年52岁,[3]卒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葬沈阳昭陵[5]

生平事迹

年少经历